曾经需要加价才能第一时间入手的iPhone新品,最近却让黄牛“哭晕在厕所”。
iPhone 8上市仅一个月,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对于苹果来说,不仅加价购买已成往事,甚至还迎来退货潮。不过,这次iPhone 8的遇冷倒也在情理之中。不说一成不变的套娃脸,就从机型选择来看,只有深空灰、银色、金色三种配色,再加上64G和256G两种内存,无论如何排列组合,最多6种机型供君挑选。
备受果粉喜爱的玫瑰金去哪儿了?最实用的128G内存为啥又爽约了?君不见,华为都和保时捷牵手推出Mate10了,面对诚意满满的竞争对手,苹果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
或者,试试把6种机型,变成10,616种?
毕竟有10,616种个性配置方案的上汽大通D90,排队提车的人已经堵到工厂门口了。
由此可见,产品与消费者的诉求相匹配尤为重要,而个性化定制的大潮已经从家居、奢侈品等,席卷至汽车制造领域。
在C2B造车模式上 D90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说起汽车的个性化订制,大家想到的往往是属于超豪华车的专享,一辆车要等上一年半载甚至更长,由工匠们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为高端用户进行量身打造,以体现其奢华与稀缺属性。而我今天要讲的个性化汽车订制,是上汽大通D90的C2B造车模式。
上汽大通希望可以开启中国汽车领域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的“制造模式”,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买到个性化订制的汽车。于是,由用户驱动业务、用户参与决策的D90来了。这款车是C2B造车模式上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一款真正进行个性化智能订制的汽车。
在造车过程中,D90对客户全透明,有150多万粉丝参与完成了五千万次的互动,充分尊重每一个用户的需求和选择,让每一个用户都有机会参与自己爱车的“设计”和“制造”,也因此吸引了大批消费者购买。第一批新车交付时,就引发了“车主堵工厂门提车”事件,消费者的热情可见一斑。
中国汽车市场容量大、品牌多,但真正让普通消费者“当家作主”定制汽车,这还是头一次。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审美偏好和用车需求。之前也有很多车企曾提出过“个性化订制”,但这种订制,只是让车主在有限的条件下,装一些“选装包”,或者是给出几种动力和几种配置方案,让车主自由组合。
无论车主怎么选择,这种动力都是车企主导生产的,配置表也是车企定好的,只不过让车主在有限的条件下,选一种现有的组合,而整个造车过程,车主是无法参与的。说到底,这种订制,只是用来吸引消费者的噱头,对消费者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而D90所采用的C2B造车模式,是从设计开始,就让车主参与其中,无论是产品设计、定义、验证、定价、选配和改进,都充分听取车主的建议和要求。比如车身尺寸,车企最初定的是车长5200mm,车宽2050mm。后来,经过和用户互动,发现车主们大多认为车身太长了,在城市不太方便停车。于是,车企便听取了用户的建议,将车身加高,而对车长进行了削减。
这么一款让消费者参与“造”的车,饱含了消费者的需求和情感,也给用户带来了定制汽车的乐趣和价值,用户想要早日见到自己的作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在第一批D90交付的时候,发生“车主堵工厂门提车”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C2B造车模式探索上 上汽大通需要时间突破各种边界
按照个性化的“境界”不同,个性化商业服务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多样选择、参与设计、主导创造。而想成为消费者热烈追捧的产品,面前有各种边界和行业天花板需要突破。手机行业如此,汽车行业亦如此。
作为第一款全尺寸智能定制互联网SUV,D90同样需要突破各种边界,将完全由车企主导造车的模式,变革为以车主为主导的造车模式,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汽大通董事长蓝青松此前接受采访时说过:“C2B造车模式需要迎接技术的边界、成本的边界以及时间的成本三大挑战”。
为了突破技术边界,上汽大通在2016年发布了C2B用户交互平台“我行MAXUS”。该平台携手整车制造平台,共同设计生产汽车,是用户参与制造汽车的入口,是车企直接连接用户的桥梁。
用户在这里可以找到参与整车全流程的 “入口”,可以进入“我行”购车和个性化需求定制,无论是车辆外观细节、颜色、轮胎轮毂、内饰材质、科技配置,还是车辆的驱动模式、变速箱,甚至是车钥匙,车主都可以通过此平台中的选配器,进行选择或者是添加。
上汽大通则可以通过此平台,捕获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与时俱进的智能化需求,收集海量的消费端数据,并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运用技术手段进行车辆模型前置预览、生产制造全程数字化管理、客户需求实时在线反馈、场景消费等布局。
目前,该平台已积累了150万粉丝用户,收到了上亿条造车建议。此外,该平台还拓展了论坛、商城、调研等功能,可以为车主提供更直接的交流。在接下来,该平台及汽车定制产品的结构化开发技术都需要时时更新,是否能够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来满足用户需求,是“全民造车”之路上的长期需求。
蓝青松也曾提到成本的边界。传统以车企主导的造车模式,车企一般是按自己的规划造出新车,新车的每一个配件都是事前定好的,成本也都是核算好的,新车的定价会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再综合市场环境的因素综合考量。而D90则不然,D90的每一个配件,都是由消费者自己设计和决定的,车企无法提前核算成本。
据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我行MAXUS”交互平台已收到近3000张订单,而这些订单中,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光是座椅布局,D90就有8种选择,包括2+3、2+3+2、2+3+3、1+2等,更不要说车身颜色、轮胎规格、内饰风格、驾驶模式、悬挂系统、安全配置等方面了。那么,D90到底有多少种个性配置方案呢?答案是10,616种。至此可以看出,D90的订制有多复杂,而在这些复杂的配置方案背后,需要的是成本的支撑。
采用C2B造车模式,D90需要面对的第三大挑战,就是时间的成本。汽车制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要说以用户诉求为驱动造车,就是完全由车企主导造车,对车企的技术研发实力、车企的造车能力等,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更不要说D90这种C2B造车模式造车了。
要满足每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又要严格把控质量关,还要及时交车,对上汽大通来说,每一步都是考验,而这个考验,最终都指向了上汽大通的造车能力,即产能。D90从下单到线下提车,时间一般在25天左右,这个交车时间比起很多合资车3~6个月才交车已经是相当快的了,更不要说那些豪华车型的定制车,动辄都要一年之久才交车了。
然而,不管消费者有多么迫切想要看到自己“造”的爱车,一些硬性的指标都是需要时间来保证的,比如车身生产,要花费两天时间;油漆工艺,要保证一天时间;总装也需要有时间保证,才能够做得更精细。
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购车需求,大通D90的产能也在不断爬坡。据从厂家得到的最新消息,D90的10月份产能预计能提升到1500辆左右/月,11月能达到2000辆左右/月。
在汽车的大规模订制这一模式上,上汽大通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D90是其试水的第一款产品,C2B大规模订制没有经验可以参考,所以在C2B造车项目立项之初,对市场估计有些不足,产能规划略显保守也是在所难免的,以至于总产能的前置布局并未能完全跟上整个蓝海市场的增量发展。最近又赶上金九银十购车旺季,销量猛增,再加上预订期涌进的大批销量,因此造成了D90供不应求的局面。
当然,考虑到国内用户的消费习惯,从下订单到拿车经常20天都等不及,所以,如何在短期内提高产能及缩短交付时间,将是对上汽大通制造能力、协调能力、边界划分能力以及智能供应链、分布制造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