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里提示信息发来一条寒潮预警时,与很多北方人印象中“广州不存在冬天”一样,还曾想着前往远在南方的广州车展也许会逃过这次寒潮。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波大寒潮南下,下半年来最强冷空气一连三天影响着正举办车展的广州。
让人想象不到的是,似乎是这股寒潮也同样吹进了广州车展,许多参加过这次车展归来的朋友都一脸失望地表示:这次的车展并不是很热闹,甚至可以用“冷清”两个字形容本届车展。
的确,在车展之中逛过一圈之后,除了在微信步数上比平时多得到几个“赞”之外,车展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新车却并不是很多。这不禁让人怀念起去年广州车展的盛况。
虽然在这次车展上,号称有100多款车,但是实际走下来,发现这些所谓的新车大多数是豪华品牌与概念车,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重磅车型。
各种品牌看似五花八门,但是真正算下来,与“接地气”的重磅走量产车并没有几个。
这是某媒体整理了的广州车展100多款车型的“盘点”,上面图中“走量”的车型甚至一个巴掌就能数清楚:全新凯美瑞、全新逸动、新飞度、宝骏530、幻速S7、幻速H5、哈弗H4。
请注意,哈弗H4之后是句号,而不是省略号,这就基本数完了。说广州车展是这几届最“高冷”、“最不接地气”的车展一点也不为过。
在这次车展上诞生了许多名为“全新”的车型,实际却难以让人感受到太大的差异。
虽然在很多展台上都有用布盖起来的新车,但是当你等到这款车掀起的盖布时,你会发现所谓的新车很多都似曾相识,很多都是年型改款。
除了车型少了,今年的广州车展重磅发布少了,有实质性内容的发布活动也少了,很多媒体老师们“跑场”也没那么着急了。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微信运动圈的排行榜,没了往届的四万步、五万步,两三万步成了“新常态”。
也许有人不禁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广州车展这般冷清的背后,其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数据是GDP与车市增速的对比。
今年1-9月,GDP同比增长6.9%,而乘用车1-9月累计产销分别完成1732.8万辆和1715.1万辆,同比分别仅增长3.0%和2.4%,还不及GDP的一半。
这已经脱离了“个增长”的犯愁了,之前“微增”的概念,潜台词是与GDP持平,现在看来“微增长”比“个增长”更确切。
事实上,早在一年之前,当我国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的PPI指数,由负转正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窥探到这个车企正面临的压力。
今年,钢、铜、铝、橡胶等原材料开始了较大涨幅的涨价,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超出了以往,螺纹钢、铝、铜的价格都在今年有了大幅上涨。
其中,LME铜在10月下旬突破7000美元大关,刷新近三年的新高,这些都导致汽车生产制造的成本越来越高。
除此之外,今年的车企还是要面临如今房地产“去库存”政策带来的影响。
这波次“去库存”政策是全国性的,房价上涨全面蔓延到县级。在以往,这是汽车消费的“蓝海区”,但如今,这也构成了车市趋冷的一个重要“变量”。
对于目前毕业之后,开始考虑成家的年轻人来说,房子和车子永远是年轻人逃不开的问题,想先买房还是先买车成了许多年轻人面临的问题。
但是对于更多的年轻人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当“买房是赚钱,买车是亏钱”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之后,用来买车的钱全都用来垫付房产的首付。
这就使得汽车企业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个车型的竞品,也不是去迎合“年轻化”与“区域化”的时机,而是房地产正在抢走汽车人的“饭碗”。
还有一个挑战就是货币紧缩政策导致的钱紧,汽车制造商贷不到更便宜的钱,没有办法借钱扩张,对波及最大的还是互联网造车企业,这也是为什么广州车展互联网车企集体“沉默”的一个潜在原因——因为他们大部分钱都是融来的。
回归到产业本身,我们会发现另一个广州车展遇冷的原因:汽车长跑的“马拉松”已到“半程”,卖方市场彻底转向买方市场,数量竞争彻底导向质量竞争,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直接体现在广州车展的展台关注度上,备受关注的哈弗H4、备受关注的吉利远景S1、备受关注的宝骏530……
这些修饰词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关注度,是实实在在的订单量。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在竞争力上较弱的汽车企业在这次车展上则很少有什么亮眼的表现,观致以及宝沃这样的品牌受到了冷遇,即便宝沃选择了与众多豪华品牌同在一馆,但关注度明显不如WEY和其他老牌豪华品牌。
当然,这只是一种观察,视角、时间、样本都比较有限,只能算是一个模糊的感觉和指向。
当看过广州车展,坐上出租离开琶洲展览中心的时候,与出租车司机聊到这次略显冷清的车展,而司机师傅也表示:“虽然媒体日的钱好挣,但明显不如去年热闹!”。
从这次不那么火爆的广州车展中,也可以看出整个车市的风向,或许,寒潮要来了,或许,这也可能是春风刮起的前奏。